《入戲》為一部2018年的中國紀錄片,由董雪瑩導演,記錄葉京所導演的文革青春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1969》的劇組演員培訓。據說董雪瑩導演原是為了記錄中國電影生態與演員現況而拍的紀錄片,卻在補拍素材時意外被引介入該劇組,因而旁衍出這麼一部令人震撼的紀錄片。
記錄的劇組是由葉京導演所主導的為期兩個月的演員培訓,但實則更像是一場關於意識操弄與人性觀察的實驗。為了讓現代青年演員能體會屬於導演的那個「純真時期」,因而設計出一個像極了文革時期的集體生活,並將紅色記憶灌輸在這些演員中。全片首先記錄這些演員興奮、有活力地展現自我以博得導演的傾心,導演也同時樂得向他們分享他的青春文革時代。然而,在這歡樂的氣氛下,卻散發出一點詭譎的氣息。演員奮力地諂媚及導演愉悅地接受,透露出階級的意味,也暗示著這個劇組的導向。正式培訓期,13位演員被帶到四川的一間廢棄工廠,演員被規定穿紅服、讀毛語錄,做紅衛兵訓練,模擬文革時期的集體生活,且被沒收所有電子通訊產品並禁止與外界聯繫。演員從開始的嘻笑,對訓練感到新穎有趣,漸漸地隨著每日的操練與滲入的意識,不曉得是入戲還是真實,演員們唯妙唯肖地呈現出當時文革的集體生活樣貌。並在一次,其中一位演員江思遠因得知外公病危要求請假回去探病中爆發。以規定和拖累劇組為由,他們上演一場真真實實的批鬥大會,過程中,他們群擊那名演員,並紛紛述說著自己為了整個劇組犧牲種種,劇中演出他父親的演員甚至弄假成真似地要為他承擔罪名,到最後要求他戴上寫有「自私自利壞分子」高帽與戴著「打倒江思遠」的牌子向整體劇組道歉。最終紀錄片結束在江思遠離開劇組,而劇組開拍。
《入戲》真正令人畏懼的在於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而非劇情片。難以想像一群從未接觸過文革時期的青年,在相似的集體政策下,在短時間內就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群體。不論演員是否刻意地強迫自己融入紅色生活(推測應該也只是體現出轉變時間「短」而已,並不會影響結果),在這樣意識的灌輸與生活的習慣下,人們的思維與生活竟是這麼容易的就被塑造的。中國政府愛用的詞語「改造」,則貼切地說明這種意識灌輸方法的可怕,它意味著在集體生活中,人類對與領導階級來說就只是一個物件,一個來自工廠的物件,而工廠的成品必須是無差別的,是必須被泯滅一切獨特性的。也就因為如此,忽略人類的差異的過程中,也間接造成人類間的「異化」產生,在這場實驗中,批鬥大會便是最好的例證。當中的異化除了是整個群體的,更是在家庭裡的(由演員父親看出)。一個追求人類共同性的制度卻衍生出人類的異化,實為多大的諷刺。
本片取名為「入戲」,除了因為是在敘述這群演員的訓練狀態,更是透露出這種意識灌輸方式達到效果的原由。「入戲」是撇除多餘的思考,將自身投入在扮演的角色中。而體制中的人,似乎也是無意識的入戲才造成「改造」的成功。正向來說,這同時也說明著這是一種假象,是能夠有轉圜的空間的,我相信那群演員在離開劇組後,重回現代生活能夠快速地回歸他們之前的生活與意識的(但其實現代的社會也是有著意識形態的)。
《入戲》雖然記錄的該劇演員培訓是令人疑慮與詬病的,但不得不說,這場實驗中是極具令人震驚的,原來將舊有的體制方式放到現今的人身上,是依舊可行。而《入戲》直接地還原當場狀態,解釋這樣的情況,無疑是對觀者投下一顆巨大的震撼彈。
(影片來自 Giloo紀實影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