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2019年上映的台灣歷史懸疑驚悚電影《返校》,由徐漢強導演,改編自2017年台灣同名暢銷電玩《返校Detention》。本片以台灣近年來的電影趨勢--懸疑驚悚的形式呈現,結合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講述戒嚴時代下的權威體制對於思想的迫害及受害者與加害者的恐懼。

  故事焦點於台灣戒嚴時期的校園的思想控制環境,由告密者翠華中學三年級生方芮欣為視角,由於其告密行為導致讀書會數名學生與教師被扣上「匪諜」的政治罪名而被凌虐至死,揮之不去的愧疚與恐懼使得她陷入了一連串在夜晚翠華中學裡恐怖歷險,並在途中漸漸地揭曉真相,她是否能經得起恐懼折磨而以加害者的身分活著?還是陷入愧疚輪迴而至死亡?

  本片特別的在於它將驚悚懸疑與台灣歷史結合,這種類型的電影在台灣電影中很少見到,十分新穎。在《返校》中,我們可以看到戒嚴時期的那些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們是怎麼受到國民政府限制與其必須強權威迫下必須隱匿起來的恐懼,也看到受國家機器意識形態的控制下,順從於體制而成為選擇告密的加害者如何受到心理的恐懼與倫理的折磨,而兩者則分別以回憶及恐懼具象化的形式敘述,以交叉剪輯的方式抽絲剝繭出現實與真相。

  整體來說,本片劇本結構很完整,對於兩者的敘述堆疊深刻,驚悚程度恰到好處,並非為驚悚而驚悚,而是為描摹加害者心理而驚悚。視覺效果也做得挺精緻的,並不會讓技術而影想、減低恐懼效果。然而,可能是導演選擇忠實原作的原因,使得劇本編排與場面的設置上常顯得有些刻意。其一,運用許多台灣民間傳統信仰及白色恐怖時期的元素,雖然民俗元素以相較原作減少許多,但將台灣信仰傳統(如示喪紙「忌中」)用於追思及悼念亡者的形式,用一種恐懼化、邪惡化的方式呈現,對於受台灣傳統文化薰陶長大的觀眾來說,觀感無疑有些不適,然而,這也是現今許多台灣驚悚片常運用的方式。另外,白色恐怖時期的元素如匪諜、抓耙仔、黑名單、查封封條等,則有些過於刻意地「捕捉」歷史感。其二,角色的出發與設定,尤以女主角方芮欣做為告密者的處理顯得有些刻意。在劇中,最後選擇讓她告密的原因有兩者。一是來自其父親被捕的無助,而必須以告密方式來獲得具有權力者的教官來尋求援助;二是由於對其師生戀的對象張明輝老師的誤會並忌妒,而引發告密行為。而後者在本片的描述上成為使她告密的最大原因。以台灣傳統環境來說,師生戀是極度被避免的,也因此即使張明輝被設定為是一位追求思想自由的角色,但於當時封閉思想的社會,這樣的舉止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對於此「自由思想」的描摹就顯得有些刻意了。而在人物行為上,我認為因為忌妒而選擇告密對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學生的描摹是非常精確的,但就以整個作品與歷史來看,她正代表的是當時台灣戒嚴時期的告密者,而將告密行為的原由以一種微小又幼稚的事件來表現,實在不妥。其三,對「惡」方的臉譜化,劇中對權威者與體制都以非常平面化的描摹其惡,尤以當中的教官最為明顯,這也是我認為此劇最大的缺點,使得整部作品似乎成了一部另一方的意識形態宣傳作品。

  台灣紅極一時的電玩《返校》確實以新穎的手法吸引廣大台灣人,而其同名電影也因此出現於大銀幕上,然而這絕非其監製李烈所說的「別因白色恐怖這樣的背影,而誤將重點放到了政治議題上」,也因此本片著實不該為忠實原作而將電影可能造成的影響拋諸於後,而成為一部內容自相矛盾的作品。

 

(影片來自 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劉悅Louis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