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婁燁執導的一部中國懸疑片《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於2016年3月開機拍攝,一直到了2019年4月才正式上映,由於審查緣故,導致後製期無限延期,使得製作時間長達三年,最後剪輯的版本因應放映地區而有所分別,在柏林影展為125分鐘,金馬影展為129分鐘,中國則為124分鐘。
如同拍出《頤和園》一樣,婁燁這次仍不改他挑戰政治敏感、遊走在政治敏感邊緣的話題,以「說真話」的方式,拍出了這部敘述中國改革開放的轉變對於社會的壓力、人民掙扎的扭曲,以及權力結構的轉移。故事敘述以一件城市開發案為始,引起被迫拆遷居民的不滿而發生暴動事件,紛亂之際,開發部主任唐亦傑(張頌文飾)離奇墜樓身亡。負責調查此案的年輕警官楊家棟(井柏然飾),卻意外發現此案與六年前房產商紫金置業副總裁陳阿雲(陳妍希飾)失蹤案有所關聯,進而深入調查的他,卻涉入一場政商陰謀,引發一連串的風波……。
婁燁在此片不側重於探討經濟改革開放對普羅百姓的直接影響(如果是放在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方式,大概會將主角設置為城中村被迫遷居的居民,闡述其在社會劇烈轉變下的不屈服地掙扎之生命力),而著重在政治結構轉變下,慾望驅使的扭曲與被迫灌輸意識形態及隱瞞事實的荒謬性。從劇中主要六位角色的設定來看,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開發區主任唐亦傑、房地產紫金置業老闆姜紫成(秦昊飾)、夾雜在兩者間的主任妻子林慧(宋佳飾)、及來自台灣並依附於姜紫成的陳阿雲 ,這四位皆是處於經歷過改革開放時期的;而年輕一輩的則為似乎跳脫在外,卻仍深陷其中的警官楊家棟,與生長於謊言、欺瞞、被灌輸意識的小諾,兩者則是置身於社會結構轉變之後的時代。若將其觀點放大到整個中國社會來看,似乎就能看出角色中分別所代表的是甚麼了。在此筆者想以其中幾個角色來解釋,以林慧這個角色來說,她處於官商勾結兩方之間,是時代轉變,受慾望而扭曲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到片中有不少「性」的元素,代表的慾望流動著,她心向姜紫金,卻受限於丈夫唐亦傑為保住官商關係而強行保留名義,又因丈夫被戴綠帽的情緒而被施暴,兩方求全的行為使她近乎迷失靈魂、精神崩潰,她是受時代轉變而扭曲的產物。然而,我們卻也能在她趨向年輕警官楊家棟的行為看出她試圖爭脫困境的掙扎痕跡。以楊警官來說,他似乎是較能看清兩代關係的人,也是屬於能保有個人意識思想的後代人物,但卻仍在試圖釐清的過程中捲入了與林慧的「豔照門」、姜紫金的謀殺等風波,著實呈現追尋敏感事實的阻礙與困難性。以小諾來說,她是屬於大多數接收權力者話語的人,總是被蒙蔽,只知道枝微末節,枉下評論,父親的轉變猶如意識的嫁接,從蒙蔽到釐清的過程,殘破不堪,而最後以滅殺來收拾殘局。很多人都說「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的「雲」是指陳阿雲,但就以標題來看,「雨做的雲」由雨「做成」的,有種擬仿的意謂,就如同最後結局小諾扮成陳阿雲的扮相,推下了父親唐亦傑,因此我認為這朵「雲」更是指涉小諾,在暴風雨中生成的雲,虛無飄渺,隨風逐流,不知去向……。然而,本片也因為這些角色指涉性手法,使得許多角色的塑造比較不足,刻劃不夠精細,觀者較難從任一角色中取得認同感,懸疑的疑惑性和解謎的樂趣性也較為缺乏,尤其對於小諾這個角色提及較少,使得最後結局有些唐突、不明所以。
婁燁在此使用了相當多破碎的、快速移動的鏡頭及跳躍的時間線,那些破碎的鏡頭剪接在一起,有如跳接的不連戲感,但卻有似乎又有連戲,讓人聯想到我們在觀看歷史時的快速掠過與碎片時的連接方式,有種說不上來的是邏輯非邏輯的模糊感。這是我們大多數認識歷史的方式,但,這是好的、精確的認識歷史的方式嗎?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也許不是一部深刻、能被真相震撼的懸疑片,但卻是一部能夠讓人提醒過去、端詳現況的電影。
(影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