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2018年華語劇情長片《你好,之華》,由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編導,香港導演陳可辛擔任監製。本片將背景定在現代中國社會,講述關於「逝去」的主題,以岩井俊二導演擅長的「青春」為題材出發,並加入「成年」的劇情線,敘述這段關於彼此兩代人物與過去的成長故事。

  雖然故事背景是中國,但導演仍以慣用的日系清新小品敘述風格來呈現,因此全片散發出濃濃的日本文藝愛情片的味道。搭載著日系鋼琴配樂,以一種融合成長的掙扎與純粹的美好,帶點苦澀的甜蜜感,清淡地渲染整個作品。

  然而,本片由於「浪漫」的色彩而使得這部將書寫著重於「逝去」的主題過於美化,而讓作品顯得有些虛假。其中,劇本充斥著許多不合邏輯性與角色的動機不明的地方為其最大的詬病。就整個結構來說,《你好,之華》前段著墨於主角之華身上,而劇情的走向也使得她與尹川的曖昧性非常濃烈,然而,卻在中段,筆鋒一轉,突然就變為尹川為主角,在書寫他與之南的戀情故事。這不僅使觀者猶如被戲弄一般的驚愕(並非有意義的戲弄),更使焦點轉移模糊了主題。而導演為讓「信件」得以在當代時空中出現而用一段丈夫因醋意上漲而摔壞之華手機,這也使得情節非常不合邏輯。許多角色的動機則更是猶如「為劇情而設計」的一樣。同學會為何每個人會將之華誤認為之華(一開始,我還誤以為她們會是雙胞胎)、之華為何會私自寄信給尹川、尹川為何要主動聯繫之華(放在30年後的時空背景,這個動機實在過於美化)等等,都讓角色的動機不明所以,我們看不出之華到底要甚麼,看不出尹川究竟想做甚麼。回歸(我認為的)主題,對於之南的「逝去」,一個姊姊、一個母親與一個舊情人的逝去,導演卻選擇一種猶如沒發生似的平靜來呈現。為劇情的設定,之華竟是與之南形同陌路一般,這似乎難以說明兩個姪子在母親死後那麼依賴她,而片中除了晨晨的離家異常舉動外,其餘的角色好像都淪於浪漫,事發之後似乎完全沒有對他們造成甚麼。我們看不出之華對於姐姐的逝去是否擺脫舊時與她的比較心態而感到釋懷,我們看到的只是她因此而得以在同學甚至是喜歡的人尹川面前嶄露頭角,且得以在兩個姪子面前扮演起一位稱職得母親形象。我們也看不出睦睦究竟對於母親的逝去有多大的傷痛(很多傷感的情緒都只是浮於表面而已),而只看出她更執著於母親和舊情人的故事,且希望能藉由這位未曾見面的人得以帶她逃出父親給予的恐懼陰霾。而晨晨的離家舉動也只是很輕易地帶過,並未過於深刻地描述,最後也只在之華的安慰後便解脫而得以「回家」。另外,導演不知為什麼選擇讓他不願回家的動機對應於颯然的不願歸家的舉動,一者是逝者所帶來的無家感,一者是單純的愛戀恐懼感,將這兩者作為呼應實在極不成熟,很難想像這是拍過數部電視及電影的導演所編導的作品。

  本片的攝影手法的使用也令我感到不解,全片大多用一種看起來像是拿著穩定器拍攝的方式,以近景或特寫來拍攝人物,或許導演是想將環境與文化的背景因素降至最低,而就以人物為出發,但就他選擇以中國而非日本做為故事背景來說,這樣不就變成一個徒然的行為嗎?另外,本片有許多鏡位,看似固定鏡位,卻仍用手持的方式,而他的手持又是有經穩定地晃動著。不僅沒有固定鏡頭的安定和諧,也沒有手持鏡頭的不安緊張,使整個鏡頭傳遞的氛圍不上不下,影響觀影觀感與品質。

  《你好,之華》選擇以「青春」的方式來書寫逝去的成長,就如同它選用優美鋼琴配樂來粉飾電影一樣,它也選用了所有浪漫的元素來美化整部電影,不合邏輯的劇本、不明所以的角色動機、意義不明的鏡位,都似乎在體現青春的幼稚,若以青春的幼稚來書寫成長的掙扎與逝去的苦痛,就只會彰顯出它種種的不成熟而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岩井俊二 陳可辛 周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劉悅Louis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