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2019年劇情長片《菠蘿蜜》,由廖克發與陳雪凝共同導演,改編自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童年經歷與成長背景,講述馬來西亞人與東南亞人的種族身分迷惘與困境。
故事由兩條主軸分別交錯進行,一線以50年代馬來亞共產黨抵抗政府的森林游擊戰背景,出生於戰場的密,母親不得以將其幼小的軀體裝在菠蘿蜜裡,安全運送到一戶馬來人家扶養。然而,他的母親卻在一日突然出現並將他帶走,身分認同的困境與戰場的恐懼交織於他的童年時期。另一線,馬來西亞華人一凡來台求學階段,結識一位在按摩店做清掃工作的菲律賓移工萊拉,兩位流離者於台灣,在追求情愫與身分差異的生活中互相拉扯著。
全片以交錯剪輯的方式將兩條主線連結,片中並未特別強調在馬共游擊戰中的密即為一凡的父親。兩人間的連結也只有在爭執中父親被斷指與父親前來探病的橋段而已。導演用此方式將兩個主軸的因果關係縮減,而著重於表達兩代間的流離共性。也許這樣的剪輯方式並非來自導演本意,但實際上呈現起來,更使整個作品更有韻味與多重解讀性。
兩線最大的連結暗示便在於讓觀者極為深刻的象徵物菠蘿蜜與不斷出現的母題──斷指。菠蘿蜜做為種族身分間的傳遞媒介,它是馬來西亞華人密送到馬來養父母的載體、也是密與生母的親密橋梁,它同時也是一凡與家庭的依存和萊拉對家鄉的思念,是東南亞人的共同記憶。斷指母題,則分別出現在密被一凡在爭執中砍斷手指、密夢見斷指的人、一凡在工作間被削肉片的機器切斷手指。作為這個對觀者具有視覺殺傷力與殘忍的母題,似乎在為主角所面臨的身分分化的暴力與關係連結的斷裂的感受,用這樣的衝擊方式表達。暴力分化於密對於母親(馬共)與政府、養父母與自己,一凡對於父親與自己、馬來人與華人(由馬來西亞大學偏向接受馬來人學生,而華人學生只能遠赴台灣就學看出)、馬來西亞學生與菲律賓移工,萊拉對於同伴因身分曝光而被迅速切離,這些都因人類間的異化而暴力地被割離,即便是時代在推進,仍不變地充斥種族身分差異的排他行為,而斷指的暴力母題則將人類異化的暴力做出最可怕的醒語。
《菠蘿蜜》由片名便可看出,導演仍舊對於人類間的異化抱持著更為樂觀的看法,希望以菠蘿蜜包裹著彼此,並做為載體連接差異的彼此。結局的菠蘿蜜樹苗的成長,伴隨著一凡與萊拉兩人流暢的語言翻譯和密的口琴聲,似乎消彌了他們身分的認同迷惘與人類間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