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相愛相親》為2017年張艾嘉指導的劇情長片,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中國湖南鄭州,書寫出三代女人對愛情和親情的價值觀與執著。
故事由分別由中國三代女人的故事交織而成。中年以擔任教職的岳慧英為代表,做事精幹且率性,為整個家庭的支柱。因母親去世後,執念於將相愛的父親和母親安葬在一起,但由於母親為二房身分而父親又安葬在老家,因而使她必須經過父親的原配阿祖同意才允許遷墓。而作為老年代表的阿祖則執念她與丈夫的關係而堅守住墳墓不願遷移,也因此兩人則因此產生衝突。而任職於電視台的岳慧英女兒薇薇為青年代表,因看不慣母親為求私慾的強硬態度,而支持阿祖固守墳墓,並由於電視台想藉此題材做節目而與記錄起阿祖,兩人並有著更深入的理解,也在對阿祖執念的情感中,省思她現今的戀情關係。
張艾嘉導演特意選東西與南北間交通樞紐與同時具有鄉村與開發後的都市的鄭州為背景,這個特殊的場域同時雜燴著不同時代與不同背景的人,因而有著不同生活樣貌存在並交織碰撞著。追求生活理想的北漂青年世代、經濟改革後的中年世代、傳統農家的老年世代,分別在薇薇、岳慧英、阿祖中體現而出,並運用特殊的微妙關係相互連結。阿祖的情感關係與薇薇的戀情關係有相互呼應的連結,苦守的阿祖對應薇薇戀人阿達的故鄉親友朱音,薇薇對應她的姥姥、她的爺爺對應阿達,兩段關係的缺漏之處分別在對方中填補,使得整體的樣貌得以在兩者結合中完整地看出,但卻又仍有世代的差異與隱諱曖昧的空間存在,但也因此阿祖與薇薇兩人在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困境,且同時也悟出了屬於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而岳慧英則在堅持遷墓的過程中,揭示出自己婚姻狀況的無助與隱忍,並從阿祖與薇薇身上看到不同於自我價值觀並從摩擦到接受,而闡發出對於戀情與親情的價值。最後三者都選擇放手,阿祖選擇遷墓、岳慧英選擇將母親移到鄉下並卸下家庭重擔、薇薇選擇讓阿達到北京追求理想,雖然互有衝突,但實則是她們在彼此身上悟出的決心與讓步。
本片中的男人的角色雖都作為三位女性的生活脈動與連結核心,但卻更著重於女性的自主與原動力,男性在此都是以弱勢甚至是缺席的方式被弱化呈現。然而,這樣的呈現卻仍然屬實透露出男性在中國父權社會下與女性的不可分割性。張艾嘉選擇以轉化的方式,將這種性別二元關係孕育出女性的主體性。猶如其主體曲《陌上花開》源於蘇軾的閨怨詩《陌上花三首》,更改其苦守的閨怨性質,也抿去男性藉由閨怨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思念情愁,而選擇將其內化衍生出新時代女性的新價值,把等待化為一種體悟,「不要問誰/更無奈/不要問一個人在外/為何徘徊/聚散離合/沒該不該」,道盡了這三代女人在相愛與相親之間,從固守執著到體悟後的接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