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2019年新加坡劇情長片《熱帶雨》,為陳哲藝導演於獲得金馬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後,睽違六年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作品,導演同時兼任編劇。《熱帶雨》的主要角色也意外地承襲《爸媽不在家》飾演母子的楊雁雁和許家樂。不同的是,兩人從親密的母子關係轉變為師生關係,且譜出一段校園師生禁忌戀情。

  全片描述一位在新加坡中學教華語的馬來西亞籍老師阿玲(楊雁雁飾),家中有年邁的公公要照顧、不斷尋求醫療方式渴望懷孕、與丈夫情疏,使得她在家庭中孤立無援。由於為加強面臨會考的學生作文而課外針對一些作文待加強的學生補習,因而與其中一位學生偉倫(許家樂)有長時間相處。阿玲在偉倫身上,看見不同於家中死氣沉沉的活力。隨著時間的相處,兩人逐漸在這段新加坡的潮濕雨季中發展出一段難以言喻的情愫……。

  《熱帶雨》深刻地表達出女性在家庭中的無助與無奈,導演讓阿玲這個角色在家庭中總是獨自一個人,獨自一人照顧公公、獨自一人在車上打排卵針、獨自一人去婦科檢查、獨自一人帶公公看小姑兒子的滿月,而劇本也藉由不斷的重複來呈現阿玲了無生意的生活,到學校上課(、補課、載偉倫回家)、回到家接替幫傭照顧公公,日復一日地循環著。楊雁雁將面臨困境和慾望的掙扎在阿玲身上以極度壓抑與隱晦的方式呈現,孤獨與無援在情緒變化不大的表演中滲透而出。另外,導演也在主線旁側寫許多新加坡所面臨的問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係宛如一個國家的都市與鄉村,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的趨向地,馬來西亞人嚮往著到新加坡工作,而新加坡人則普遍都有些優越感與傲氣存在。此外,新加坡在大量西化的思想與生活中,也使得他們對於在地文化認同逐漸淡去,其中,《熱帶雨》以學校對華語教育的不重視,而重視於理工科及英文的教育體制來述說新加坡人普遍以功利為目的的思維及對英文及西方文化的優越感,而華語僅是為了能在中國工作。導演刻意以一年中,特殊的年尾雨季反轉新加坡四季如夏、陽光普照的形象,不僅對照於阿玲的處境,同時也是控訴新加坡的自我優越性。

  由電影導演來編寫的劇本總是與專業編劇有不一樣的述說方式,有更多的視覺象徵性、更多的符碼指徵,而《熱帶雨》就有好幾個符碼的運用和橋段的設計都令我十分深刻。如阿玲在一段大雨淋漓的夢境中,看到公公的床上有著一個嬰兒,醒來之後,迎來的卻是公公的死亡,新生對應於死亡,以夢的預知性作為情節的暗示,長鏡頭尾端,阿玲的背影與情緒則更佐證我們對情節的猜想,而隨之,我們立即在下一幕阿玲缺席的辦公座位中獲得證實。而這也同時衍生出公公是阿玲的家庭維持象徵。在常見的家庭中,婚姻失和的夫妻常因孩子而得以持續,而在阿玲夫妻無子女的情況,公公則代替了子女成為夫妻雙方的連結與婚姻持續象徵。也因此在公公過世之後,阿玲就選擇和早發現有外遇跡象的丈夫離婚。另外,對於阿玲與偉倫的情愫,劇本則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將偉倫塑造成阿玲的欲望投射象徵,偉倫的年輕對應於阿玲渴望孩子的欲望、偉倫為公公吃榴槤對應於阿玲渴望丈夫的援助、偉倫的武術表演對應於公公在電視上看的胡金銓的《俠女》,為家庭與阿玲的生活注入活力。由這些細節都透露出導演的精心編排,也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經過了六年才得以問世。

  《熱帶雨》深刻地描寫熱帶雨季裡,女性在遮蔭底下的困境,同時也描繪出新加坡的文化認同與馬來西亞的關係。然而,熱帶雨的結束與新生兒的誕生,我們也似乎可以看到這些困境與危機是有機會得以轉圜的,是值得期待雨季結束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劉悅Louis 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