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很多人都以為是在講政治,但它更多是在談論青春。」這是2018年第55屆金馬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導演傅榆在頒獎台上所述的感言。這句話明示著這部紀錄片雖在記錄的是台灣反抗體制的社會運動過程,但實則更是一部關於青春的成長電影,是在講述片中兩位人物的成長,更是在講述導演傅榆的成長進程。
本片主要由兩大主軸進行,分別記錄兩位人物,一位是在太陽花學運嶄露頭角的學生領袖陳為廷,另一位則是留學台灣的中國交換生蔡博藝,兩位共通點都是積極參與台灣社會運動的學生。此片記錄著他們參與的社運如反國光石化、華隆罷工、反媒體壟斷、反對大埔強拆、淡海二期反徵收、苑裡反瘋車、太陽花學運等。以導演自己當作第一人稱視角描述兩人的故事。她作為兩人奔跑台灣社運的紀錄者,同時也間接地參與了他們的社運……
本片雖是無法掌握實際情節走向的紀錄片,但其內容結構卻是非常具有戲劇性,而這無疑是此片最吸引人的特點。在兩位人物進程中,從一開始兩人各自參與多項社運,到兩人共同參加的太陽花學運,從熱切反抗到開始對於追求理想的競逐感到懷疑。陳為廷在太陽花學運的內部運作發現他無意間地在行使「黑箱」作業,與當時他們訴求的反黑箱服貿有著難以言喻的矛盾感;在由於媒體造神的「偶像光環」下的自滿,著實展現出其偏頗的救世主錯覺與幼稚感,那個抱著布偶娃娃睡覺的形象在此顯露而出;蔡博藝則從原先跳脫於身分束縛的走向運動到學運中看到被民族情緒影響的反中國口號中的反抗與掙扎。學運結束後,兩人紛紛走向各自的選舉之路,陳為廷投身參選立委,卻在途中自覺過去有性騷擾醜聞而公開,卻在最後意外被透漏有更多性騷擾案件而退選;蔡博藝則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選舉,第一次體會最直接的民主方式--選舉,但卻在途中遇到不符合法制的作法及民主中的政治操弄,也因選舉被兩岸政治意圖地放大、扭曲、誤解,進而引發家庭糾紛與威迫,並在最後因操作而不公的落敗。選舉落敗後,兩人產生了心態上的轉變與人生目標的轉換,並選擇沉寂不再積極爭取固有理想。
這就是原先的故事。紀錄是依循著現實走的,突然的失敗結束使得一切努力都似乎變得沒有意義,就結果論來說是如此,而傅榆起先也是這麼覺得的。長期的跟拍紀錄,卻因兩人的轉變而嘎然而止,與原先的紀錄片的預設行徑完全不同。就一部作品而言,以導演來說,這不僅是個不完整的故事,不知所云,且更會引發觀者強烈的失落感,如同她感受到的。在傅榆的內化之後,她選擇以自己為第一人稱敘述這個故事,使得原先著重於兩人「人物」的紀錄轉變成對於「整體」社運環境的感受論述。從最先對於政治社運的懵懂、自我意識的邊緣感、對兩人的依賴感與期望感,到中途,看到兩人的懷疑與矛盾,而後,因兩人的沉寂而引發種種的不甘與強烈的失落感。失望的不僅僅是源於背離紀錄片的原先預設,更是因為他們是她對民主運動的欲望投射,當期待堆疊到最高處後的落空所引發的失落感,在她的落淚告白中不禁流露而出。影片的最後則是結束在其體悟後的自白,移除了對他們的慾望投射,發覺這世界並非只能倚靠少數的人如同救世主般來拯救,而是自己和大眾都必須親身投入,在接受事實後,她才真正的成長了。
用這樣的敘述手法來敘述給於此片有著更強大的認同感,就如同傅榆,大多數的民眾就跟她一樣,對於社運及其理念有著認同但又模糊的矛盾感,雖是隨著導演的體認間流變,但對於觀者而言,卻有著同樣的視角來觀看這個故事,而導演的話語就像是引領我們內心的想法一同前進、一同成長。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臺灣人最大的願望。」這段言論在金馬典禮後飽受爭議,但在看過此片後,我們可以發覺,這不就是她在這段紀錄的旅途中獲得的體悟與成長後勇敢向社會表達而出的屬於「自己」的行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