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台北金馬影展)
獲2017年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第54屆金馬獎4項入圍的中國電影《輕鬆+愉快》,由耿軍導演,將場景定位在其故鄉黑龍江鶴崗,傾頹的工業區配上許多破敗的老屋,被白雪覆蓋,以陰鬱的冷色調將此村落的沉寂從畫面中飄然而出。在這冷澀的環境中,幾位騙子及傻子,穿著肥皂業務員外皮的盜賊、披著和尚袈裟的騙子、無能且濫用權力的警察、推銷課程的武術青年、到處尋媽的基督徒等,構成整部荒謬又諷刺的小品電影。
這部帶有惡趣味的黑色幽默電影,幾位角色詼諧且令人出乎意料的行為使這沉寂的環境有著如片名「輕鬆+愉快」的有趣因子。每個角色之間的關係總是荒唐的締結,亦敵亦友的總是要在彼此身上占一點便宜,依著自己的那套騙術去欺騙其他人,且騙術還有分保守的和先進的呢!被騙者本著復仇的心態去騙人,行騙者逃避「正義」的被捕(騙),惡性循環地有如童年遊戲的「鬼抓人」,被抓到的是鬼,鬼又去抓人來變為人,被抓到的人又變為鬼。人吃人的惡性循環在這幾個有趣的騙子中荒謬的體現而出。然而,這似乎只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縮影,實際上,並非只是看似輕微、無傷大雅的詐騙行為,而是更為腐敗且可怕的殘害行為。
本片秉持著幽默的氛圍、輕鬆的步調諷刺著整個社會官府的腐敗與體制的欺凌。這些人物所做的佔便宜行為,在和尚騙子與肥皂騙子的吼叫聲中體現了他們對於這個社會隱藏已久的焦慮感與無奈感,而這股按耐不住地宣洩是出於和尚挫敗於原先「保守」的詐騙行為,去採用肥皂騙子「先進」的害人行為後而致的。然而,這樣的情況難道會因此而停止嗎?想必是會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個個處於生活困頓的人中發生的,且是不斷地,舊有方法不可行,而選擇另闢更為超出自身道德範圍允許的方法。而這,不也是他們當初踏入欺騙行為的情況嗎?
對於宗教在社會中的情況,也在看似對立的佛教和尚與基督徒中體現出來。口齒不清的基督徒,秉著宗教來支撐起他的尋母生活,宗教對他來說,則成為生活中賴以為生的價值。然而,和尚卻是一位披著袈裟的假出家人,運用宗教信仰來欺騙善心者及信仰虔誠者。體現出社會中,有一部分人是必須以宗教來支撐生活的,而有一部分人則利用宗教在欺騙錢財與權勢的。
《輕鬆+愉快》的結局在一個詭譎的亮綠色調中,幾個人物走著走著。導演說那是將對於西方地獄常用的血紅色之恐懼做詼諧式的改動,而選用綠色為基底。但實際上則讓我因審美的突兀感而產生更令人畏懼的感覺,這,不就如同本片的輕鬆與愉快給人的感覺嗎?這個社會充斥著許多壓迫與荒謬,然而,我們是否在最後警察朝著鏡頭開槍中意識到了呢?